- 析取 ∨ -> 或 => 子句 + ∧ => 合取范式(可以指出公式何时为假) => 极小项−>∧(并集就为极小) => 默认为1(小字的中间为1),它的反为0
- 合取 ∧ -> 且 => 短语 + ∨ => 析取范式(可以指出公式何时为真,有一个为真那么就为真) => 极大项−>∨(联合(或)起来看谁大) => 默认为0,它的反为1
- 主析取范式:每个短语(主析取(∨,它的反(∧),也就是短语)是极小项,按照编码从小到大排列
- 主合取范式:每个子句是极大项,按照编码从小到大排列
-
判断蕴含的真假
-
极大/极小的编码方式记忆,成假/真
-
- 极大项是让它真值结果为假,要让它析取为假,需让它每一项为假,P∨¬Q∨R:M010(M2)
- 极小项<=>合取∧
- 极大项<=>析取∨
- 成真赋值 =>真在析取/合取的那个难度大些?合取难度大些,要都为真才会为真 合取∧ => 极小项
- 成真赋值 => 合取 =>那么把这些合取再做析取的话 主析取范式
¬P∧P=0
¬P∨P=1
当缺P的公式中,其他项之间是用 ∨ ; 那么需要加 ¬P∧P (零)
当缺P的公式中,其他项之间是用 ∧ ; 那么需要加 ¬P∨P (一)
-
-
P(x,y), P才是谓词
-
全称/存在量词。
- ¬G=>¬G∨H=>G−>H=¬G∨HG−>H
- 等价
[=]
变形(E)
- 推理
也叫蕴含[=>]
(I)nfer:
- 如果所有前提的合取为真,则结论为真,如果
GvH
为真,则G或H有一个为真, ¬G 为真,则G为假,则H为真
- 推理规则:US,ES,UG,EG
- US(全称指定规则 Universal Specify)
- ES(存在指定规则 Exstential Specify)
- UG(全称推广规则 Universal Generalize)
- EG(存在推广规则 Existential Generalize)
- P(Premise)规则:就是直接利用推理中给出的前提,即前提引入。
- T(Transformation)规则:就是由某一个或几个前提可以通过等价、蕴含得到其他命题公式,即推理规则。
- I表示在T规则中通过蕴含式推出其他命题公式,即推理规则中的蕴含推理。
- E表示在T规则中通过等价式推出其他命题公式,即推理规则中的置换(等价)规则。
- CP(Conclusion Premise)规则即附加前提引入,在最后使用。C,P=>S;C=>P−>S
- 如能从给定的前提集合C与公式P推导出S,则能从此前提集合C推导出P→S
- →与⇒
- 命题逻辑中的"→"符号表示了一个命题。比如说p→q,代表的是"p为真时,q为真"这么一个命题。而这个命题可能是真的,也可能是假的。我们在给出命题"p→q"时,目的就是为了去判别命题的真假。(或者以此命题为依据来判别其他命题的真假)
- 而数学中的"⇒"符号表示了一个对事实的陈述,意思就是当我们说"p⇒q"时相当于断言 "命题p→q为真"。
- 而我们使用"⇒"符号是为了以"p→q"这个已经被证明过的命题为前提,去判断p或q的真实性,而不是去研究命题本身的真值。
-
- 消去量词
- 那么它的量词的消去有顺序?是的,先用ES在用US.
-
- 无量词
-
- 添加量词
- CP(Conclusion Premise)规则即附加前提引入,在最后使用。C,P=>S;C=>P−>S
- 如能从给定的前提集合C与公式P推导出S,则能从此前提集合C推导出P→S
-
- 首先去除蕴含等值(使用蕴含式 )
- 然后使用量词否定等值
- 最后辖域扩张/收缩;
-
-
证明单射:证明当x≠y时,f(x)≠f(y),可以取x和x+1等
-
证明满射:证明对于所有的b∈B,存在a∈A,使得f(a)=b
-
设R为实数集合,定义f: RXR -> RXR为f(<x,y>)=<x+2y,x-2y>
其中x,y属于R,证明f是双射
- ∀<x,y>,<x+1,y+1>∈RxR,其中x,y∈R有f(<x,y>)=<x+2y,x−2y>;f(<x+1,y+1>)=<x+2y+1,x−2y−1>而x+2y=x+2y+1;x−2y=x−2y−1得f是单射
- 令<x,y><u,v>∈RxR,其中令u=x+y;v=x−2y得x=21(u+v);y=41(u−v),所以对任意u,v都存在x,y表示f是满射
- 嵌套的二元关系
- 当是一元关系的时候:
- {<x,x>∣x∈A}
- <<a,b>,<c,d>>这种:
- {<<a,b>,<a,b>>∣<a,b>∈AxA∣a,b∈A}
- EA={<1,1>,<1,2>,<1,3>,<2,1>,<2,2><2,3>,<3,1>,<3,2>,<3,3>}
- 嵌套的I为 {⟨⟨1,1⟩,⟨1,1⟩⟩,⟨⟨1,2⟩,⟨1,2⟩⟩,⟨⟨1,3⟩,⟨1,3⟩⟩,⟨⟨2,1⟩,⟨2,1⟩⟩,⟨⟨2,2⟩,⟨2,2⟩⟩,⟨⟨2,3⟩,⟨2,3⟩⟩,⟨⟨3,1⟩,⟨3,1⟩⟩,⟨⟨3,2⟩,⟨3,2⟩⟩,⟨⟨3,3⟩,⟨3,3⟩⟩}
- 邻接矩阵用 MR
- 关系图用GR
-
r(R)自反(Reverse): 首先仅有自己,自己反应该结果就是<自己,自己>
-
s(R)对称(Symmetric): 就不需要管<x,y>;x==不用管是否相等y
-
反对称: 就需要对<x,y>;x==y
,这种开恩
- 因为它实际上不算是对称,它是自己内部本身就对称
- 任何一对节点之间至多只有一条边
-
t(R)传递(Transfer)
- x到y有一条边,y到z有一条边,那么x到z也会有一条边
- 闭包是只能增加元素对,那么只能是自反,对称,传递
- 反自反: 需要某某不在里面, 那么如果它开始不是反自反(比如是自反,然后需要去掉
<x,y>;x==y
)
哈斯图: 1>求出所有相关的集合(不包括IA中的) 最好按照前件相同的放同一行 2>去掉所有的传递 3> 从最顶上开始画起,一步一步画好就行了
- 偏序关系: 这个东东 自反/反对称/传递 怎么记住呢,想象下,小于是拟序;小于等于是偏序
- 树用T
- 划分用 π
- 二次方的邻接矩阵 MR2
- 等于的偏序关系 IA
- 入度deg+(vi)
- 集合的矩阵和图的矩阵不一样 !!!
不同关系个数: 2∣A∣∗∣B∣
不同函数个数: ∣B∣∣A∣
-
-
按连通性分类:
-
按平行边分类:
- 平行边:
- 在有向图中,两结点间 (包括结点自身间) 若有同始点和同终点的几条边,则这几条边 称为平行边;
- 在无向图中,两结点间 (包括结点自身间) 若有几条边,则这几条边称 为平行边。
- 两结点 a 、 b 间相互平行的边的条数称为边 (a, b) 或 <a, b> 的重数。
- 含有平行边的图称为多重图(multigraph);
- (不含有平行边的图)非多重图称为线图(line graph);
- 无环的线图称为简单图(simplegraph)。
- 握手定理: 总度数=2m
- 树: m=(n-1)
- 平面图:面的次数=2*m
图的表示方法
如果是求通路/回路的个数,那么矩阵里面应该是边数目。
如果是求可达->区分是强连通/弱连通/单连通:
-
是否可达:
- 长度为k的通路=>有k+1个节点
- 设vi00vi1⋯vik为从vi到vj的长度为k的一条通路,其中vi0=vi,vik=vj,此通路上有k+1个结点。若k⩽n−1,这条通路即为所求。
- 若k>n−1,则此通路上的结点数k+1>n,由鸽笼原理知,必存在一个结点在此通路中不止一次出现,设vis=vit,其中,0⩽s<t⩽k0去掉vis到vit中间的通路,至少去掉一条边,得通路vi0vi1⋯viivit+1⋯vik,此通路比原通路的长度至少小10。
- 回路要回到原点,所以它的长度要加一个一。
-
-
短程线和距离
-
-
有向图的连通性
-
-
树的性质
-
生成树存在条件/算法
-
完全二叉树的定理做题
-
- 在二叉树上的第i层上至多有 2(i−1) 个节点(i>=1)
-
- 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 (2k)−1 个节点(k>=1)
-
- 具有n个节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为 └log2n┘+ 1
-
- n1 度为1的顶点数为0或1
-
- n0、n1、n2 分别代表节点的度数为0、1、2。
- n为总结点数
- n0=n2+1;
- n=n0+n1+n2
- 分支总线=n−1=n1+2∗n2
-
- 在离散数学中的树,认为叶子的度为1,且符合握手定理
-
-
平⾯图、偶图(⼆部图)和欧拉回路、欧拉通路的判定
- 偶图 ⼆部图:所有回路的⻓度均为 偶数
- K5: 是5阶完全图,每一顶点与其他所有顶点都有边.
- k3,3: 是⼆部图.上下顶点分别为3.
- k4:
- 平面图:
-
- 同胚
-
判断哈密顿图的必要条件:
- 若无向图G=<V,E>为哈密顿图,则图G中无割点。
-
- 割点:如果去掉一个点以及与它连接的边,该点原来所在的图被分成两部分(不连通),则称该点为割点。
-
- 割边:如果去掉一条边,该边原来所在的图被分成两部分(不连通),则称该点为割边。
-
欧拉公式:
n-m+r=2
:n个结点、m 条边和 r个面(⚠R◯r代表面的个数,不是次数)
- 有多个连通分支: r总=r+k−1
- 平面图中:⚠️这是错误的
2m总=r总 ,应该是2∗边总=面次数总;⚠️这里没有说某个边一定对应两个面->只能说:每条边至多被两个面共享
- 因任何一条边(或者是两个面边界的公共边,或者是在一个面中作为边界)被重复计算两次,故平 面图所有面的次数之和等于其边数的二倍。
-
-
平面图
-
欧拉公式
简单图不能够有自回路/平行边
-
自回路:一条边围成一个平面
-
平行边:两条边围成一个平面
-
欧拉推论1
-
欧拉推论2
-
至少是四
- 首先是一个简单图-->所以它每个面的次数至少是三
- 偶图-->回路的长度应该都是偶数
-
可达性矩阵P:用邻接矩阵求得,利用传递性,直到N次方,∨ 起来就行(如果中间有和前面一样的就中止)
-
强连通:求p,如果不是全1,则不是强连通图
-
弱连通图:求邻接矩阵 A∨AT ,再对它求可达性矩阵,所有元素都是1就是弱连通图
-
单向连通图:求 pT∨p ,如果除了对⻆线全为1,则是单向连通图
-
强连通分图:求 PT∧P ,得到的对称矩阵,就可以算那些是连通的
- 可图(Graphic): 就是如果一串度序列可以逆向生成出图,就是可图的。而判断一个序列是否是可图的,则由Havel-Hakimi定理判断。
- 什么是可图,那需要先说一下度序列。
- 度序列是把图的多有顶点度数排列成一个序列s,则称s为图G的度序列。
- 度序列可以是按照顶点的顺序排列,也可以按照递增、递减的顺序排列。所谓的可图,是建立在度序列的基础上的。
- 序列是可图的:一个非负整数组成的有限序列如果是某个无向图的度序列,则称这个序列是可图的
4,判定过程:(1)对当前数列排序,使其呈递减,(2)从S【2】开始对其后S【1】个数字-1,(3)一直循环直到当前序列出现负数(即不是可图的情况)或者当前序列全为0 (可图)时退出。
- 握手定理1:度数和必须为偶数
- 握手定理2(Havel-Hakimi定理):由非负整数组成的有限非递增序列,S={d1,d2,d3...dn},当且仅当S1={d2-1,d3- 1...d(d1+1),d(d1+2)......dn}也是可图的,也就是说,序列S1也是由 非负整数组成的有限非递增序列,S1是由S的删除第一个元素d1之 后的前d1个元素分别减一后得到的序列。
-
((fog)oh)(x)=h(g(f(x)))
-
-
幺元-1元:1乘以任何元素等于自己
零元-0元:0乘以任何元素都等于零元
-
性质
-
- 求某个数的正因子: 1和它自身是一定在的,然后分解它,找出所有的因子就行;比如15,{1,15},然后3*5=15;所以{1,3,5,15}
-
- 8的正因子: 23=8 -> 0,1,2,3四个正因子-> {20,21,22,23}
- 15的正因子: 31∗51=15 -> 0,1 | 0, 1 => 2*2 = 4五个正因子-> {30∗50,30∗51,31∗50,31∗51,} = {1,5,3,15}
- 如果群G只有有限个元素,我们称它为有限群.其元素的个数称为群G的阶,记为∣G∣,否则称它为无限群,记∣G∣=∞
-
- 所以就成功了,反过来想,先用群的阶/子群的阶 === 子群中最小的那个 --> 由它推出剩下的
补充个集合非空
有限群是具有有限多个元素的群。其所包含的个数,称为有限群的阶。
假若群G是一个有限群,则组成G的元的个数为G的阶,记为|G|。
比如 素数阶的有限群都是循环群。
- 判定定理:设S是群<G, *>的非空子集,S是群G的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:对所有a,b∈S,都有 a∗b−1∈S